1、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
2、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3、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
4、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2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1 地道战的种类有多种,包括地下掩体、地下通道、地下堡垒等。
2 地下掩体是地道战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指在地下挖掘出的掩体,用于保护士兵免受敌方炮火的袭击。
地下堡垒是指在地下建造的坚固防御工事,用于抵御敌方攻击。
3 这些地道战的种类都有各自的优势。
地下掩体可以提供士兵们相对安全的休息和待命地点,保护他们免受敌方炮火的伤害。
地下通道可以提供快速、隐蔽的移动通道,使士兵们能够在敌方侦察不到的情况下进行行动。
地下堡垒则可以提供更加坚固的防御,能够抵御敌方的攻击。
4 地道战的种类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战术和地形条件进行延伸。
地道战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冀中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法。
地道战战法从晋察冀边区保定清苑的冉庄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
地道战使原本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中国军民打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作战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