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宁通宝和俯宁是两种中国古代钱币,它们的区分主要在于铸造的时间和地点。崇宁通宝是北宋钱币,于1102年至1106年在崇宁年间铸造,主要流通于中国北方地区。而俯宁是南宋钱币,于1102年至1106年在俯宁年间铸造,主要流通于中国南方地区。因此,要区分这两种钱币,首先要根据铭文上的年号来判断是属于北宋还是南宋,其次要通过钱币的出土地点、规格和形制来进行鉴别。总的来说,通过对年号、地域、形制等多方面考证,可以准确区分崇宁通宝和俯宁。
崇宁殿位于山西运城市解州关帝庙,建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徽宗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故名崇宁殿。殿前苍松翠柏,配以石华表一对,焚表塔两座,铁旗杆一双,月台宽敞,勾栏曲折。
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顶,檐下施双昂五踩斗拱,额枋雕刻富丽。[1]
崇宁通宝宽字细缘是一种古钱币,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制作规整:崇宁通宝宽字细缘的钱币制作非常规整,无论是穿缘背廓,还是外形,都一丝不苟,彰显出“王者风范”。
字口深峻:钱币上的字口深峻,一笔一划犹如刀刻,地张平整,没有一处流铜或砂眼。
品相稍大且厚重:崇宁通宝宽字细缘的直径约为25.5毫米,厚度约为2毫米,重量约为4.8克,比一般崇宁小平钱略大且重。
钱文独特:崇宁通宝四字与崇宁小平传世品有明显区别。其中,“崇”字的宝盖大于常品,示部第二笔头翘很高且横又长;“宁”字的斜点、“心”部大、“四”部小,丁部一横特别长,已与穿廓相连;“通”字的“ ”部首笔长且宽,“用”部笔锋有力,“辶”部一点呈新月状,收笔一捺起笔明显带回峰,形成一个小小弯钩,十分奇特;“宝”字的“宀”部勾画有力,中左边“王”部上下两画长,中画一横特短,若隐若无,“贝”部收笔较长。
请注意,古钱币的版别和特征可能因具体版本和铸造年代而有所差异。如果需要更详细或更专业的信息,建议咨询古钱币专家或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