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粽子作为一种食品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为了纪念楚国诗人屈原而制作的。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后人为了防止鱼虾侵食他的身体,便将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这一传统逐渐演变成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
广东咸粽子作为粽子的一种地方变体,其特色在于使用咸肉、蛋黄、豆沙等馅料,反映了岭南地区的食材偏好和烹饪技艺。广东地处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稻米和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因此粽子在这里发展出了多样化的风味。
随着时间的推移,广东咸粽子不仅保留了纪念屈原的文化意义,还融入了当地的风俗和口味,成为广东乃至整个岭南地区端午节的传统美食。
材料:
猪肉五花肉600克
盐1.5大勺
五香粉1大勺
白胡椒粉1大勺
大料2瓣
白醋3大勺
大蒜2半(切碎)
红椒2个(切碎)
步骤:
备齐原料,五花肉洗净,用厨房纸巾抹干水分。
热锅中放入盐和大料,用小火炒至微黄,放凉。
倒入五香粉和白胡椒粉,将所有原料拌匀。
将炒好的腌料倒在五花肉上,均匀的抹在五花肉上。
将五花肉放入保鲜袋中,放入冰箱冷藏3天。
三天后,将腌好的五花肉取出,一半切成片,码入盘中,盖上保鲜膜。
放入蒸锅中蒸30分钟,剩下的另一半用锡纸包好,放入烤箱,用200度烤35分钟,取出切片。
1、做法一
材料:糯米粉1斤、生粉50g、艾叶10g、猪肉100g、花生150g、芝麻50g、红萝卜100g、香菇50g。
先把所有材料洗好切好备用。花生芝麻,先炒好。热锅,放油放盐,油温达到一定温度时,放猪肉,炒几下,放香菇,接着放红萝卜,起锅前,把花生芝麻搅拌均匀,起锅备用。煮开开水,水先不要放太多在粉里,不够再慢慢加。皮做好然后把陷包进去就行,做好了就下锅,蒸15分钟就可以了。
2、做法二
材料:糯米粉250克、澄面50克、白糖40克、艾草100克、煮艾草的水(热)150克、干冬菇8朵、肉沫100克、马蹄4个、萝卜干30克、胡椒粉适量、蚝油适量、盐适量、花生油适量、剪开的粽叶10片。
冬菇泡发,马蹄切碎,萝卜干切碎,混合肉沫炒香。蚝油,盐,胡椒粉调味。艾叶洗干净,摘掉老梗。开水下锅焯水,三分钟可捞起来。挤干水分后切碎,有破壁机可以打碎。糯米粉、澄面、糖、切碎的艾草混合。把煮艾草水趁热加进混合的粉里面,逐次少量加,加差不多一碗就可以了。如果面团还是比较干,可以再少量加入花生油。揉成光滑面团。把面团搓成长条,切开成差不多大小的粉团。像包汤圆一样把馅儿包进去,稍微压扁。包好后,为了防止粘锅,可以在艾糍底下放一片剪开的干净粽叶。包好后,开水上锅蒸15分钟即可。
3、做法三
材料:糯米粉、粘米粉、细砂糖、水、艾草、笋、干香菇、胡萝卜、三层肉。
艾草洗净,只要嫩叶。加小苏打,煮个两三分钟。挤干水分,加点水打成泥,加点糖和面粉揉成面团。把笋、干香菇、胡萝卜、三层肉翻炒均匀,馅料炒好就可以包了,包好后上锅蒸15分钟或平底锅煎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