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是明朝中期著名将领和政治家。他于1408年率军征讨元朝,成功攻占元军大营,收复了长治、潞州等地,成为了明朝军队打败元朝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讨元檄文是他发出的一份公开文书,向全国宣布打败元军的消息,并激励士气,表达了他为国家复兴所付出的努力和义愤的情感。这封讨元檄文的内容极其丰富,语气慷慨激昂,留下了历史上的重要一笔。
是元末明初的历史时期。
他出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祖籍金华潜溪,后迁居至金华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宋濂的家境贫寒,但他自幼聪敏好学,被誉为“神童”。他的父亲宋文昭也是读书人,但家境已经衰落。宋濂在六岁时便能读古文,并且记忆力超强,过目不忘。
宋濂的青年时代因元末战乱而迁居至浦江,并在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宋濂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宋濂因危素等举荐,顺帝召宋濂为翰林编修,但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至正十年(1350年),宋濂入仙华山为道士,实则入山著书。至正十六年(1356年),宋濂入小龙门山著书。
明朝建立后,宋濂被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宋濂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他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
宋濂确实撰写过一篇讨元檄文,名为《奉天北伐讨元檄文》。这篇檄文由朱元璋出师北伐之前,邀请宋濂所作。宋濂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智慧,创作出了这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献。《奉天北伐讨元檄文》不仅文辞华丽,而且内容深刻,阐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特别是其中的政治口号:“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一口号体现了朱元璋以及他所代表的汉族人民反对元朝统治、追求国家统一的决心和愿望。
这篇檄文的影响力巨大,以至于后来的孙中山在推动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它的启发,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