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筛、拣、簸是四个常用农具的汉字,也是农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舂是将谷物或米粉砸成细粉的动作,其读音为“chōng”。筛是将粉末或小麦等杂质分开的工具,其读音为“shāi”。拣是将糟粕或杂质挑出来的动作,其读音为“jiǎn”。
簸则是将谷物或稻草中的杂质筛出来的工具,其读音为“bǒ”。这四种工具在农村里应用广泛,代表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农民劳动的辛苦。
舂碓,可将稻谷、包谷、高粱、小米等原粮加工成米粒或米粉,也适宜于少量加工。所以土家族把它与手磨视为兄弟,常被安放在一处地方,有“公不离婆,称不离砣,碓不离磨”的比喻。碓由碓坊、碓马和碓臼组成,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加工工具,石门山区仍有舂碓的遗迹。土家族人说:“碓舂的糍粑格外糯,碓舂的芝麻格外香,碓舂的辣椒格外红,碓舂的包谷格外甜。”
舂碓不仅用作粮食加工,有时还运用碓舂枯饼、火药(去铁杵用木杵)、香粉等。需要少量的各种粉末、都可以用碓舂,所以,舂碓石门至今存在。石门西北山区有一舂碓谜语是这样的:“四川下来一只长颈鹅,不生蛋却躁两个窝,吃食用撮箕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