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和游神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具有特色的表演形式,它们各有魅力,很难简单地判断哪个更胜一筹。
英歌舞是一种融合了戏剧、舞蹈、武术和音乐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表演时通常由一群舞者手持彩扇、手帕等道具,伴随着激昂的鼓声和锣声,模拟古代战争或英雄事迹的场景。英歌舞的表演形式独特,场面热烈欢快,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感染力,被誉为“中国民间舞蹈的瑰宝”。
游神则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信仰活动,通常在春节期间举行,旨在祈求神明保佑、祈求丰收和平安。游神活动中,人们会抬着神像或神位,穿着华丽的服饰,敲锣打鼓、舞龙舞狮,游行于村庄或城市中。游神活动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和宗教色彩,体现了人们对神明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此,英歌舞和游神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各有特色,各有魅力。如果要从表演形式和观赏性方面来比较,英歌舞可能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性;但如果从民俗特色和文化内涵方面来比较,游神则更具有深度和广度。因此,很难简单地判断哪个更胜一筹,只能说它们各有千秋,都是值得我们欣赏和传承的文化瑰宝。
陈大器。
相传明嘉靖年间,有一个潮阳人叫陈大器,他是由东道监察御史,他从山东带来“英歌”,但未能查到历史文献的相关记载。
但据主修《潮州府志》的清顺治潮州知府吴颖的《潮州风俗考》中载:“农者春时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一人挝鼓,每鼓一巡群歌竞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秧歌的“秧”的潮州读音与“英”字颇相近,由于在民间辗转流传,久而久之,便可能转化为“英歌”。
英歌舞的表演队伍人数并没有固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地方和文化背景,人数可能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英歌舞的表演队伍人数较少的可能为24人或36人,多的可以达到72人,甚至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特定的节日庆典或者庆祝活动,人数可以高达108人1。然而,这种大规模的队伍通常比较少见,因为这需要更多的参与者以及相应的资源和设施。
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如陈坍鹏提到的例子,他们组织的英歌队伍达到了107人,这在英歌舞的表演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2。这个规模的队伍不仅需要有更多的人手,还需要进行特别的编排和训练,以便能够展现出更为壮观和丰富的表演效果。
综上所述,英歌舞的表演队伍人数可以根据具体的文化活动、地点和需求来确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24人到108人不等,但更常见的可能是36人至72人的规模。特别大的队伍,如107人的,则是例外情况下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