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来规定。
根据刑法规定,诈骗罪主要是指以虚构的事实或者隐瞒真实情况,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立案标准是指诈骗案件中涉案的金额是否达到了立案标准,通常是指涉案金额达到或超过人民币5000元的情况下,才可以立案。
除了刑法规定的立案标准外,派出所根据实际情况可能会依据人民群众的报案数量、案情复杂性等因素,对立案标准进行灵活的调整和裁量。
立案标准是存在的。
按照我国法律,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手段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使被害人误解,以致于让被害人处于错误的处境,从而给被害人造成财产损失的行为。
当警方接到报案后,需要对报案人的叙述进行核实,确保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受害人的说法,而这些证据可以是证人证言、银行流水、转账记录等,只有当这些证据足够支持受害人的说法时,警方才会立案。
对于不同的案情、不同的地区,立案标准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说,只有当警方认为已经有了足够的证据支持立案,才能进行诈骗罪的立案。
第一种情形,“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以上”,应当立案追究。这主要是指个人实施 刑法 第224条规定的 合同诈骗 的五种情形之一,诈骗他人财物累计数额达到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
2、第二种情形,“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元至20万元以上的”,应当立案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