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鸵鸟的饲料需要根据它们的营养需求来合理配制。一般来说,小鸵鸟的食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大豆、豌豆、绿豆、玉米等谷物类:这些食物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可以为小鸵鸟提供能量。
2. 饼粉类:如鱼饼、虾饼等,这些饲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钙质等,有助于小鸵鸟的生长和健康。
3. 鲜果蔬类:如胡萝卜、西红柿、苹果、香蕉等,这些食物含有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可以促进小鸵鸟的消化和吸收。
4. 骨粉:骨粉是一种优质的钙质补充品,可以增强小鸵鸟的骨骼健康。
因此,在为小鸵鸟配制饲料时,应该考虑到上述营养成分的平衡。一般来说,在小鸵鸟的饲料中,谷物类占比50%至70%,饼粉类占比20%至30%,鲜果蔬类占比5%至10%,骨粉的占比不宜过高,一般在2%至3%之间为宜。
需要注意的是,小鸵鸟的饲料应该保持新鲜和干燥,袋装的饲料可以保存在低温干燥处,每次使用前应该清洗饲料器具,以免污染小鸵鸟的食物。同时,饮水也应该保持清洁,随时更换。
小鸵鸟破壳的过程通常开始于孵化期的最后几天,这时它们会用嘴和脚爪敲击蛋壳。孵化期大约持续42天左右。
首先,小鸵鸟会用嘴尖敲击蛋壳的较弱部位,通常是尖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逐渐增强力量,直到蛋壳出现裂纹。一旦蛋壳出现裂缝,小鸵鸟便会用脚爪继续敲打裂缝,使之变大。
在这个过程中,母鸵鸟可能会帮助小鸵鸟,通过轻啄或者用脚踩踏蛋壳来加速孵化过程。但是,大多数时候,小鸵鸟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破壳而出。
当裂缝足够大时,小鸵鸟会用力推挤,最终将整个身体挤出蛋壳。一旦小鸵鸟完全脱离蛋壳,它将立即站起来,并开始寻找食物和水。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个小时,小鸵鸟破壳后的体力消耗很大,因此需要尽快补充能量。
鸸鹋的孵化可采用自然孵化和人工孵化两种方法。自然孵化一般由雄鸟孵化,优点是孵化率高,缺点是孵化量较少。一只雄鸟只能孵化8〜10枚卵,而且使产卵量减少。人工孵化可以克服自然孵化的缺点,采用变温孵化法,孵化0〜30天,孵化温度37°C,相对湿度40%。
孵化31天至出雏,孵化温度36。5°C,相对湿度50%。孵化过程中每2小时翻卵1次,翻转角度为90度,入孵30天后开始晾卵,每天3〜4次,每次10〜30分钟。人工孵化的孵化期为48〜52天,初生雏重400〜500克,孵化失重率为10%〜15%。
雏鸟出壳后应在孵化机内停留24小时,然后移入育雏箱。育雏箱用红外线灯加温,1〜5日龄时温度维持于35-C左右,以后逐渐减温。20日龄以后移出育雏箱,放入地面铺草的房间中放养,灯下温度控制在20°C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