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和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三字经通过简练明了的语言和简单易懂的例子,向人们阐述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和道理,具有很高的启发和激励作用。弟子规是一篇详尽的儿童启蒙教育经典,提出了行为规范和品德修养等基本要求,对于塑造儿童良好的品德和性格,也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
虽然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环境与古代有所不同,但三字经和弟子规所鼓吹的个人道德与行为规范仍然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实际意义,对于塑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叶。
九族者,序宗亲。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
五伦者,始夫妇。父子先,君臣后
次兄弟,及朋友。当顺叙,勿违背。
有伯叔,有舅甥。婿妇翁,两党亲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故,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作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学之程. 明明德, 亲民止.
诚意修, 齐治平. 格物致, 知先行.
后诗书, 礼乐备.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别有赋, 并亡行.
古圣贤, 尚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
1. 戏无益,勤有功。
解析:语出宋·王应麟《三字经》。玩耍没有益处,勤奋可以取得成功。
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析:玉石如果不经过打磨,就不能够成为精美的玉器。人如果不去学习,就不能够懂得礼仪、道义。人的医生需要不断的磨练,才能够彰显出人性的本真。
3.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析:语出宋·王应麟《三字经》。养育了儿孙却没有教养,这是父亲的过错;教学不严格,是老师的懒惰。
4.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解析:“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东汉时期的孔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将大的梨给哥哥们吃。这种关爱兄弟的道理,值得每个人学习。
5.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解析:“三才”是指天、地、人,“三光”是指日、月和星辰。人应当掌握天地运行的规律,顺应天地运势,这样才有可能有所作为。
6.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解析:所谓的“三纲”就是,君臣之间要讲求义理,父母子女之间应当相互亲爱,夫妻之间能够相互和顺。
7. 人之初,性本善。
解析: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这个本性与天地万物是相通的,所以当人道法自然,可以向天学习它的自强不息,向地学习它的厚德载物,就一定能得到天地的护佑,而过得富足美满,这便是“福”
8.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解析:蚕吐丝可以用于制作衣衫,蜜蜂酿制的蜂蜜可以为我们使用。人如果不去学习,连小动物都不如。
9.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解析:身为子女,从小就应当去亲近自己的老师和朋友,并且从他们那里学习礼仪和文化知识。
10.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